2025年8月17日 勞漢豪宣教師
在今年的4月至6月期間,有幸參與了香港教會更新運動舉辦的第五屆「時代僕人」領袖培訓計劃,與其他13位來自不同教會背景的教牧同工,一起在領導這個課題上學習及同行,實在獲益良多。成為教牧同工後,往往是不斷關懷和牧養他人的需要,但在課程中,看到導師們傾囊相授,結合知識與經驗,並帶著牧者心腸與同工們同行,實在感謝他們的牧養。藉此文,分享數點難忘的事情及當中的得著。
教牧同工聚首,總有說不完的話題,也許是時代處境真的不容易。外在的環境不多說,教會更新運動於早前出版的《2024香港教會普查》,已詳細列出大環境對香港教會的衝擊與挑戰;教會內部亦常常出現不穩定因素。一班同學說得最多的,往往是人事問題,例如:教牧與教牧之間的、教牧與信徒領袖之間的等,存在很多關於信任和溝通的問題。在內外交困的時代挑戰中,導師教導了我們三個錦囊。
第一,是領導和管理的分別,現時香港大部分教會往往只著重管理,如何維持運作、減低風險、增加成效等,但在當中,如何使自己與他人都擁有得力的成長更為重要。梁國全傳道特別推介《領導的三重色彩》這本工具書,使我們能作使人得力的測試,看自己在「賦權」和「領導」之間的能力如何。在領導之先,了解自己甚為重要,因為我們每一個都是站在自身的金庫上,但我們是否了解及能夠找尋自身的寶藏,並且加以利用?
第二,是關係式的領導,就是明白領導是一種信任與權力的關係,領導者的誠信及品格至為重要,認受性來自於實質的服侍,這樣才能建立健康的、一起成長的關係。最難忘的是張國定牧師簡報中,使用一張集體高空跳傘的相片,講述信任的關係,是的!「有信」再難的挑戰也能一起跨過,教牧同工要努力打造誠信的品牌。
第三,是改變自身的思維模式,學習減低事故發生後的「反應模式」,一味在不能改變的事情上回應,而嘗試更多的在事情發生前,採取「主動行動模式」,專注在能做或改變的事情,以減低潛在的負面後果。在教會這個充滿不同人、不同期望、不同回應的處境中,這種心意更新而變化,才能使牧者站立得穩。
除了這幾個錦囊外,在整個課程中最難忘的,就是前往香港神託會靈基營及 Island Evangelical Community Church 參觀及交流。香港神託會是歷史悠久的機構,從余振達博士的分享中,看到如何從「外行」進入「內行」,並要擔任領導角色時,當中需要具備的尊重與開放。傳承的確需要認識整個群體 / 機構本身的特質與精髓,並將其發揮。看到余博士所做的,就是重尋昔日宣教士服務弱小的精神,也與地方教會一同合作。我在參觀中也分享,香港神託會耀安中心的外展清潔隊伍,十多年來一直服侍海南堂,是我們很好的夥伴。
我們一班同學們全部來自華人堂會,對國際教會的處境實在不認識。最難忘,Island ECC 的吳錦波牧師,一邊帶我們參觀教會,一邊講述教會的牧養理念。實在難得,教會由上而下也相當一致的在體制及硬件的設備上,配合牧養理念,就是一間為歡迎新朋友而設,在人的各方面需要均極為貼心的教會。當中,由於我曾服侍智障人士群體,看到教會為每位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孩子,預備一位「Marvel buddy」(專責導師),真的甚為感動。在當中看到,教會相當著重對同工的信任與培育,同工委身拼搏,這樣一步步影響著會眾。
在整個課程及「僕人成長營」中,導師與同學彼此同行,一起思考牧職前路,最重要的就是與主緊密的連繫,常常歸回上主之中,重新得力。感謝張慧玲老師幫助我們以歸心祈禱,操練與主同在;張國定牧師常常與我們留意經文中的看見、聽見及情緒感受。特別深刻的其中一節經文常常提醒着我,上帝所重視的就是這個祂愛到底的「我」(Being),而非「我所做的」(Doing),共勉之。
上帝恩言:「以後我不再稱你們為僕人,因僕人不知道主人所做的事。我乃稱你們為朋友;因我從我父所聽見的,已經都告訴你們了。」(約翰福音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