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唯一的海南語教會

2025年6月22日 勞漢豪宣教師

剛過去的主日,是本堂「恢復海南語崇拜七週年慶典」,本會不同堂會主內同道,友好肢體,濟濟一堂,共證主恩。回看本堂歷史,數十年來,一直與香港其他方言教會一樣,以地方語言族群為福音對象,並於主日崇拜中提供雙語傳譯。於2014年,因教會感到只會聽海南語的教友不多而取消了傳譯,後來,接續有不同的海南人來到教會聚會,也包括未信主的海南人,教會深感海南語傳譯別具意義,於2018年6月開始了每月第三主日的海南語崇拜的服侍,恢復了海南語傳譯,至今已第七個年頭。

在是次崇拜中,本會國語堂的許向一宣教師分享見證,作為一個來自馬來西亞的福州人,穿梭於不同語言當中,實感到多學一種語言,便能多服侍一群人,實在深感認同,這正和黃卓基教授分享互為肢體的信息呼應,上帝給本堂特別的方言恩賜能服侍海南人,正和不同的教會互補不足。雖然我入職本堂只是一年多的時間,但認為香港以方言傳譯的教會不多,海南堂甚具特色,別具使命,分述如下。

1)歷史使命

本會70多間堂會中,只有四間是方言教會,大多於二次世界大戰及其後中國政局變動,原屬中華基督教會不同大會的信徒從各鄉縣紛紛來港後,重組的教會。分別是:由福建信徒建立的香港閩南堂(1938年)、由海南島信徒建立的海南堂(1951年)、由湖南和其他外省信徒建立的國語堂(1954年)及由潮州信徒建立的嶺東堂(1967年)。當然還有其他原屬本會的內地信徒,來港重組教會後,決定自立門戶,並沒有加入香港區會而各自發展,例如潮人生命堂等。而在香港的不同語言族群的教會當中,海南語的教會至今始終只有海南堂一間,因此本堂依然肩負獨一無二的使命。

更甚者,自1954年,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本屬廣東協會第六區會)因無法與內地聯繫而改組獨立,及後,中華基督教會這合一教會,在香港以外消失,我想海南堂的存在,應是保留了中華基督教會海南大會的一點血脈。

有趣的是,當我正尋找附近亞洲地區,究竟有沒有其他海南語教會之時,我找到多年前的一張照片。1960年,於新加坡,原屬中華基督教會星馬大會的中華基督教會聖恩堂(現稱:新加坡基督教長老會聖恩堂),當時的堂主任施耀南傳道曾到訪海南堂(位於通菜街210號),並由當時海南堂的堂會主席楊全樸夫婦接待並合照。網上資料顯示,新加坡的聖恩堂至今仍保持海南語崇拜,很希望日後有機會認識他們。

2)海南語盛載的鄉情

在這一年多來,我確見證着海南人歸主,並海南語所盛載的鄉情,這親切、歸屬的感覺正牧養著海南人的需要。作為不懂得海南語的同工,我卻在教會的探訪中,看到每逢會說海南語的弟兄姊妹,前往探望海南長者,他們一開口說著長者生來的母語,整個氣氛和表情的變化是可見的。因此我立志也要學一點點的海南語,希望聽得懂,可以回應一點,那怕是語音不準,逗得長輩們哈哈大笑,也是美事。

有一次,我們知道一位長者身體狀況不佳,便前往醫院探望,明明婆婆來港已多年,能說一口流利的粵語,可是當在病床中訴說著病患的苦情,婆婆本能的便開始說著海南語。是的,我想對婆婆而言,正是這地道的母語,才能真正表述那種痛苦,幸好有弟兄姊妹同樣以海南語回應和分擔著這感受,回想起來,實感是上帝的恩典和憐憫。

同樣承載著海南鄉情的,還有海南的食物,吃一口兒時美食便能紓解思念之情。由海南同鄉所做,熱騰騰的薏粑(茶果)、文昌抱羅粉、海南笠,文昌雞配特製醬汁等,從中聽著弟兄姊妹訴說背後的故事,十分有趣,吃著也就愛上這些食物,我特別喜愛海南四大名菜之首的文昌雞。透過食物及相關的話題,我竟認識了社區中的一些海南人。

總結

海南堂並不是一間龐大的教會,經過多年之發展,海南人和本地信徒亦早已無分彼此,同心建立教會,但是我們沒有忘記,教會由一班愛主的海南信徒建立起來,並且每一次的海南語傳譯,依然帶著它獨特的意義,一方面繼續牧養、造就、祝福海南人;另一方面,提醒我們要願意踏入別人的世界,並引領人認識上帝,不單是海南同鄉,更成為天國同鄉。最後以使徒行傳第二章,當聖靈降臨,聖靈使耶穌的門徒,忽然就懂得說起別國的話,來讚頌上帝的作為,並使人聽見而共勉,盼望我們共同努力,繼續成為見證上帝大能作為的群體。

上帝恩言:「我們都聽見他們用我們的鄉談講論上帝的大作為,眾人就都驚奇困惑。」(使徒行傳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