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基甸的故事看神人合作的重要(上)

2024年12月22日 鄺健滔宣教師

信徒一聽起基甸,總會聯想到羊毛事件及三百人的勇士。英雄事蹟令人津津樂道,可是英雄與奸雄只是一線之差。因為,配合上帝的領導才是王道。

回看基甸的一生,他是位很蒙福的人。蒙召的故事與摩西很相似。因為兩人都看見了神蹟及有幸與上帝或使者對話不只一次。首先,基甸名字代表力量,可是自己卻不知道自己是位大能的勇士。現實卻與摩西欠缺自信方面很相似。出埃及記中摩西曾學會法老王的一切,豈不適合承擔上帝的吩咐呢?所以,同樣類似表面順服和試驗上帝的基甸,根本與其力量的名不相乎。在士師記 6:15 中提及,基甸和向上帝表明他是瑪拿西的支派中最小的人物。但如同摩西一樣,上帝也曾回應他,也都不會放棄他。這樣,其實好明顯敘事者很想使人聯想起,他的經歷卻和性格上都與摩西很相似。所以,這可能就是敘事者會記載獻上供物後,有火從磐石中出現並吞滅了肉和無酵餅的理由,其實都是要指出基甸表面求引證的原因。而某程度上這個事件與出埃及記中燃燒荊棘的故事上有一程度的相似。好可能間接指出基甸會否就是上帝曾預言應許會興起與摩西相似的人呢?(申 18:17-19)。

可是,無論第六章中的獻上供物事件、不敢於早上拆毀父親巴力的壇及最經典的兩次羊毛事件,就顯明其實是三次試探上帝,而不是單純表面三次求引證。因為相比起摩西來說,二人的確都有擔心的時候。可是,摩西不會說,他若在上帝眼前蒙恩,求上帝給他一個證據。可見,基甸在第一獻上供物時卻如此說,顯明就是沒有認為自己是蒙恩的。另外,在羊毛事件,也曾兩度向上帝要求,要得到自己的心意滿足的結果,才可証明上帝是要使用他。兩次行為就顯明他的信仰觀和信心有問題了。最終,決戰米甸人就只有三百人,與起初的數目差了一大截。最合理的原因之一,就是兩次的篩選就是上帝要回應基甸兩次的沒信心。結果也要教他,成事的不是只憑人的力量,而是上帝的帶領要與人的才幹合作。請留心,能幹的將領去形容第七章中的基甸是完全合切的。不過,若非上帝的出手,一切都是枉然。下回待續!

上帝恩言:「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詩篇 127:1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