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什麼?」

陳天鳳姑娘
2023年11月12日

港府為了振興夜經濟,啟動一系列活動及政策措施。其實,上世紀60及70年代,香港有很多夜市,知名如九龍油麻地廟街、旺角「女人街」等,當中銷售廉價物品也相當吸引。但是,隨著現代人網上淘到更便宜的物品,這些夜市物品已經不再吸引。加上,香港人日益嚮往外遊去日本、南韓和台灣,也喜愛當地的夜市,本地夜市更加難以相比。內地開關之後,由於價廉物美,港人也掀起北上購物及吃飯的浪潮。過去,香港某些街道,晚上餐館人流興旺,但如今是一片死寂。有經濟學者提出不同意見:有的說要首先提升股市、樓市交投,市民才有經濟能力來消費;有的說要復活霓虹招牌,回復昔日香港繽紛的
吸引力。有人提出核心問題,例如租務管制。據說,現在舖位多數是短期租約,往往短期升幅驚人,導致餐飲、銷售及其他行業的經營者十分艱難。近年,不少知名出色的老店也因為舖租飆升而結業。有說,因為牌照及政府政策問題,也阻礙小店舖的生存空間。還有其他不同的意見等等。
我不是經濟專家,有感而發談談政府搞夜市,是因為我看到屋邨樓下的街市,現在十室八空的情況。自從,房屋署將街市管理權賣了給集團,很多店舖及攤檔,也因為不能支付經常提升的舖租而執笠。其實,我覺得一個社會的經濟重點,不是在於市面興旺,大集團有利可圖。而是,更多小商戶能夠生存,為市民提供自己製造財富及上流的機會。 利未記 25:35(請參看以下上帝恩言)「你的弟兄」代表看到某弟兄或同胞 ;「漸漸貧窮」顯示留意並且了解他的經濟變差 ;「要幫補他」就是提供實際的幫助 ; 「使他與你.....一樣。」代表不要虧待他。這段經文原本是對待窮人的。但是,現在香港不少的小店舖、小企業都是缺乏支援,結業的越來越多,經營者都甚為艱難。作為服務市民的政府官員,是否能夠看到這些「市民/經營者」的需要?還是他們只是看到抽象的市面是否興旺? 看到一個場景和看到個別人的需要是兩回事,想到的應對方法也不同。教會也當反思。

上帝恩言:「你的弟兄在你那裏若漸漸貧窮,手頭缺乏,你就要幫補他,使他與你一同生活,像外人和寄居的一樣。」(利未記 2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