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境下的家庭衝突」(下)

陳天鳳姑娘
2022年5月15日

關於「疫境下的家庭衝突」,有一位精神科醫生給家長們有更深入的提醒。首先,疫情之下,可能引致人會有恐懼、挫敗、無奈、抑鬱,絕望和無助等等情緒。疫情令我們都害怕自己或家人染病、害怕打疫苗的副作用、不打針又怕失業或不能進入某些處所、又或恐怕會染病好重以致死亡,甚至恐怕食物及基本生活物資供應不足 …。加上每天都不停有人確診,又說醫療系統面臨崩潰。這種種的資訊只會使我們的恐懼和焦慮不斷加增。
恐懼或驚恐是一種情緒,使我們感受到自己及身邊的人在生命、健康、財產等等,受到威脅卻又覺得自己不能夠應付或解決。這種情緒會影響身體,引致疲倦、脾氣暴躁、精神緊張、身體不適(頭暈、頭痛、胃痛…)、失眠、提不起勁…。假若家長自覺有這樣的情緒,就要小心面對。因為,家長這些情緒也會影響孩子特別是幼兒,也有恐懼、不安、害怕、擔心的情緒。甚至孩子有行為倒退的表現,例如分離焦慮、遺尿、咬手指、難以入睡、發惡夢、容易哭鬧等等。
人對事件的看法和分析,往往建基於過往的經驗。原本事件本質是中性的,但是因為過往不幸的經歷,引致悲觀的想法及負面情緒。若果人對自己的評價也是負面,對於要面對的事情,便會形成悲觀的想法。這種思想方法如同陷阱,例如災難化思想,就是將事情往最壞處去想; 又如以偏概全,將看到事情的小部分當了是全部。當有了這些思想陷阱,自然就會容易引發情緒反應。面對事情,雖然未知道事情的究竟,已經引致身體感覺和負面的情緒,從而作出過份的行為回應。至於,自我的價值方面,也很影響人對自己的信心,假若過去累積了的都是別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自然就引致負面的情緒及行為。假若家長有這種情況,自然容易帶來與家人的衝突加增。
假若,家長醒覺到自己的情況,講者建議大家轉移專注,離開處境,幫助自己處理情緒,也有放鬆練習、靜觀減壓等等方法。因為篇幅關係,不能詳述這些方法,但是在網上也有不少資料及短片的。若果能夠,最好還是約見心理輔導員或教牧傳道,在專業的幫助下面對自己內裏的問題,相信可以為自己和家人帶來美好的生活。

上帝恩言:「因為依著上帝的意思而憂愁,就生出沒有懊悔的悔改來,以致得救;但世俗的憂愁叫人死。」(哥林多後書7:10)